耄耋老人医治敦煌壁画六十年 | 走近文物修复专家李云鹤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3月20
“起甲”这种最严重的病害,如果不去尽快给它“治病”,它会一块一块脱落很厉害。
李云鹤最初的工作就是修复“起甲”的壁画。

李云鹤先生在加固维修雕塑
一个完全外行的高中生,对于壁画是怎么画上去的,雕塑是怎么做上去的这些工艺,他一无所知。更别说修复壁画这项工作。从零开始修文物,面对巨大的难题和困难可想而知。
好的修复,并非像人们所想的“清洁”和“黏合”这样简单就算完事。它首先需要对不同时代的壁画或雕塑的内容、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有真切的体会,还需要对原壁画绘制的过程或原雕塑塑造的程序分析了解,并对当时绘制壁画所惯用的工具、材料做深入的了解和运用,有了这些基本的掌握和熟悉后,通过实际的应用,才能把残缺的部分修复好,才能保持原作的历史风格,以达到真实传递敦煌历代壁画或雕塑艺术原貌和本质的目的。
当李云鹤认识到这些后,他大着胆子找常所长要求学画壁画,学做雕塑。常所长问他:你想当美术家?还是想当雕塑家?李云鹤坦陈直言:我既不想当美术家,也不想当雕塑家,我是要了解壁画是怎么绘制的,塑像是怎么做出来的,地仗是怎么做上去的?这样我才有信心和能力把“有病”的壁画和雕塑修复好。常所长说:你还有这个想法,好啊!

李云鹤先生与年轻工作者在修复壁画
于是,常所长安排李云鹤跟美术室的史苇湘先生去学习绘画。白天他们上洞子画画,晚上学习素描和练习毛笔字。除了吃饭,所有时间他都用来学习。一年后,他有了一定的绘画基本功。随后,常所长又安排李云鹤去学雕塑。当时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国家美术馆派了一个搞雕塑的工作人员临摹196窟的塑像,李云鹤从打石膏,塑形,到上彩,整个过程都参与学习和制作。他,很快出“徒”了。
从此,李云鹤的使命才真正开始。
二、“摸着石头过河”,他发明了修复壁画的工具
世界上再很难找到两件一模一样的壁画和雕塑。敦煌莫高窟735 个洞窟中的45000 平方米壁画和 2000 多身彩塑,每一幅(尊)都是穿越古老时光而来,不可复制。实际上,你看到的精美壁画,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的修复。
最初莫高窟研究所的修复技能和条件仅限于对壁画脱落暴露的岩体进行抹泥处理或用十字铆把壁画固定回去。为了让修补的地方不太突兀,还在十字铆钉上进行了彩绘修饰。
不仅如此,给壁画打针用的粘结材料也不是一般的黏合剂,敦煌研究所时常要经过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才能筛选出与原用性能相近的胶结材料,这样才能保证粘得牢、不脱落。李云鹤他们当时用十多种材料在壁画上做实验,最后选了一种复合型材料,基本能够保证壁画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还不尽完善,如今,莫高窟的一些窟洞内仍有当年的十字铆钉存在,且还有发挥着固定壁画的作用。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