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罗汉洞石窟岩体加固及壁画保护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3月4
罗汉洞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罗汉洞乡罗汉洞村。石窟,分布在东起韩家沟、西至霍家沟口千佛嘴,东西长约2km、高约90m的红砂岩壁之上。罗汉洞始凿于北朝,之后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亦有开凿和重修。现存大小洞窟263个,以开凿于公元530~549年的大像窟、释迦多宝窟、罗汉窟和开凿于北宋年间的中心窟闻名于世。
罗汉洞的大像窟现存露天大佛一尊,高约4m,系北朝石胎,以庄重威严的姿态护佑着这片神圣的土地。从大像后可进入二层的19个洞窟,中间甬道连通,又以中心窟最为宏伟。中心窟是由寺根方型石柱支撑的大殿窟,北宋风格,中心设坛基,坛基四角立柱直达窟顶,立柱四面泥塑天王,四壁浮雕壁画,洞窟形制与陕北地区有纪年的北宋石窟完全一致,是僧人礼佛拜佛、忏悔诵经经的场所。
罗汉洞石窟是泾川百里石窟长廊中规模最为庞大的石窟,曾有清乾隆年间的李植元诗咏之曰:“佛阁高浮碧水涯,氛浓团殿散晴霞,登峰放眼藤萝洞,千顷琉璃十丈花”,让世人仿佛窥见那遥远年代的罗汉洞的繁荣与兴盛。1984年罗汉洞被列为泾川县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洞石窟错落有致地排布岩壁之上,是人为创造的岩窟石质文物,因此,其保存容易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随着地质环境的变迁,在自然和人为等不利因素的不断影响下,罗汉洞的地质和环境载体产生了变化,使得罗汉洞石窟依附的石崖岩体出现裂隙切割破坏、危岩体崩塌、渗水等病害,尤其以危岩体崩塌破坏病害最为明显,已经严重威胁到罗汉洞石窟的长久留存。根据现场踏勘和走访调查显示,罗汉洞所依附崖壁危岩崩塌现象十分普遍、严重,陡崖表面随处可见岩体崩落后残留的小面积新鲜岩面,陡崖下方堆积大量崩落巨型块石和近期崩落的小块石。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与气候环境的劣化,罗汉洞石窟岩体变形崩落明显加剧的趋势,已直接危及到石窟本体的存亡。因此,对罗汉洞石窟进行全面的病害勘察及保护措施,延长珍贵历史文物的有效载体保存期和保护其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