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诚信、创新、敬业、包容

NEWS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耄耋老人医治敦煌壁画六十年 | 走近文物修复专家李云鹤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3月20


工作环境

六十年代莫高窟研究所在全力进行石窟加固工程之外,对壁画和塑像的加固维修也同时大力进行。修复材料不过关也是当时工作中无法逾越的另一道“坎”。

1957年7月,捷克斯洛伐克文物保护专家约瑟夫·格拉尔受文化部文物局委托,来到莫高窟进行壁画保护情况考察和壁画病害治理示范。这是莫高窟历史上迎来的首个“治疗”壁画病害的“外国医生”,对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美术组、保护组业务人员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当即决定到第474窟做试验,李云鹤被安排到现场观摩学习。

外国专家采用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打针修复法”,能使起翘的壁画变得平整,非常适合莫高窟壁画病害修复。可专家对壁画修复材料及核心技术总是含糊其词。

李云鹤有心又聪明。他把外国专家所运用的材料仔仔细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重复专家的修复工序:把黏接剂用一支医用粗针管顺着起甲壁画边缘沿缝隙滴入、渗透至地仗里;待壁画表面水分稍干,再用纱布包着棉球,轻轻按压,使壁画表面保持平整、粘贴牢固。



李云鹤先生与年轻工作者在修复壁画

看起来简单的操作,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

当时研究所还没有实验仪器,李云鹤便采取蒸、煮等高温方法观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变化,还把材料放在室内室外、山上山下,分别在炎暑寒冬、白天黑夜进行对比观察,最终获得了理想的修复材料。

“洞窟内的壁画和洞窟以外的画实际上作画的手法是一样的,都是利用动植物胶调和颜料进行绘制的。

那么,胶如何用到病害部位就成了难题。

起初没有经验,用毛笔往起甲部位里送胶,不是胶多流淌到表面,就是胶少黏不合。我想了不少办法,效果都不好。最后想到可否用医用注射针管来尝试做修复的工具?于是我坐着马车(当年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到距离莫高窟25公里处的敦煌县医院,通过熟人找了几支旧注射器带回莫高窟。”

获得这些经验,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李云鹤先生在莫高窟66窟培训年轻工作者 ( 乔兆福拍摄)

第一次用针管做试验,也存在问题,比如:医用粗针管压力不好控制,尤其在仰面操作窟顶壁画时,不容易将黏接剂注入到起甲壁画内部,用力小,黏接剂会顺着针头往下流,用力大,又会引起起甲壁画的脱落损毁。

反反复复试验了几次,效果仍然不佳。如何能够有所突破或改进?直到有一天,李云鹤偶然看到同事的小孩手里拿着一个台式血压计的打气囊装水玩时,顿时找到了“灵感”。随后,他用糖果换来了这个打气囊,他又尝试着把医用针管的施压棒换成血压计的大气囊,极大地提高了滴灌修复的精准度和可操控性,使整个修复过程事半功倍。在日后的工作中,类似这样的“创新”数不胜数。

上篇:

下篇: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 甘肃龙源历史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备案号:陇ICP备17003953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98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78_78px;